Skip to content

Constantine Chung

數字人才庫助港府引進高才 (Chinese Version Only)

近日,內地非法行醫教授賀建奎獲「高才通」來港資格又被取消的消息沸沸揚揚,入境處亦因此事緊急調整了「高才通」(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及其他五個現有的人才輸入計劃的申請流程。一時間,關於香港引進的人才該不該有「案底」、相關部門在審核人才資格的過程中是否失職等討論甚囂塵上。儘管香港政府在爭議發生後很快作出反應,但此事依舊暴露出其在引進人才上多有急功近利之嫌,甚至忽視了最起碼的學術道德及倫理的審查。 誠然,香港近幾年人才流失嚴重,加上本地老齡化和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以及產業結構轉型的需求,港府追求「搶人才」的速度無可厚非。據勞福局最新數據,面向全球高端人才的「高才通」計劃自去年12月底推出至今年2月底,申請數字已經超過一萬四千,獲批申請約9600宗。這本是令人振奮的數字,但若港府一味追求數量和速度,而犧牲了對於人才質量以及發展匹配度的要求,使得賀建奎之流有機可乘,便是得不償失。那麼該如何在保證速度的情況下同時兼顧對於人才的全面審查呢?答案是建立人才庫。 人才庫並非一個新概念。事實上,港府早在2020年就推出「研究人才庫」(整合了此前的「研究員計劃」和「博士專才庫」),定項支持創科公司對於相關人才的聘用。然而,我們發現,同香港很多現有的民間自發建立的人才庫一樣,「研究人才庫」的擴容仍依賴於人才的自主申請,且主要面向本地專才。這顯然無法滿足現今創科蓬勃發展的香港的需求;而在吸引國際創科人才迫在眉睫的當下,若是政府不對申請人的自主申請加後續的人工審查的人才輸入流程進行革新,無疑會大大降低香港吸納人才的效率。所以,我們在此呼籲港府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力量,依託於現有的全球數據庫,迅速建立起一個全面的、可量化的國際創科人才庫:其中指標包括學術成果的豐碩程度、學術研究的社會影響、以及人才自身的國際連繫度等,來多方位地評估人才的科研能力及社會責任感,從而保質保量地篩選出符合香港發展需求的高才。 同時,我們亦呼籲政府在人才庫的基礎之上,著眼於人才的城際或洲際流動,從專業、收入、科研水平等方面分門別類地研究人才流動問題,以預測某一類人才的未來流向,從而制定更有針對性的人才政策。 總而言之,香港在解決人才流失問題、吸納創科人才方面任重道遠。港府應戒驕戒躁,儘快建立完善的人才庫,聚焦人才流動趨勢,並審視自身與全球競爭者,從而制定行穩致遠的人才政策;在人才吸引、產業扶持、市場環境改造等方面多管齊下,為香港走向國際創科中心之路奠下基石。 作者:王婧言為香港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實驗室數據分析助理;王小輝為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助理教授 在此感謝InnoHK、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實驗室的對本文的支援。內容不代表他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