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人才策略 構築Web3 未來

近來,Web3 之風席捲香港。香港政府於上個月成功舉辦了Web3 嘉年華和成立Web3 協會,旨在推動香港Web3 與金融創新的有機結合。然而,在將香港打造為新一代Web3 中心的熱潮之中,亦有不少聲音潑冷水,認為香港現時發展Web3 仍面臨諸多來自政策和技術層面的困難,擔心在業內人士的觥籌交錯之後只餘炒作。那麼香港究竟能否成功建立Web3 產業?香港在發展Web3 方面有哪些優劣勢?本文將從香港近二十年互聯網技術相關領域的人才流動情況解碼,並在此基礎上探討香港應如何優化人才策略。

優劣並存的人才發展

Web3 (第三代互聯網)是以去中心化、數字身份和數據所有權為特徵的新一代互聯網。我們現在用來交互溝通、內容創作的互聯網、應用程式、社交媒體平台等,就屬於Web2.0 的範疇;而Web3 更進一步,將如今少數大公司的數據控制權「去中心化」,交還到每一位用戶手中,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數據的擁有者,毋需第三方的介入便可以自由買賣和交換自己的數據。在技術層面,Web3 的發展高度依賴區塊鏈、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同時,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也冀望新一代互聯網的發展能夠升級改造金融業。所以香港要想在Web3 上有所突破,在這幾大技術層面的創新必不可少。而要為一個領域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就需要人才。

首先,香港在互聯網技術研究的人才數量在近二十年穩步增長【圖1】。我們以香港從事互聯網技術相關研究的學者數量作為衡量標準,對比新加坡、台灣和南韓,發現儘管受制於高校數量和城市體量的問題,香港的總體研究人才數量並不佔優,但在2017年過後,香港相關領域的研究人才數量漲幅較大,增長明顯快過新加坡和台灣。

研究型人才的迅速增長可能得益於香港的引進人才策略。在過去的二十年間,香港在引進及輸出的人才上均保持穩定增長,即使在疫情之下兩方面的人才流動亦沒有受到顯著影響【圖2】。人才的流動性是評估一個地區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這表明香港始終保有一定的人才吸引力。然而,人才的留存問題也不得不關注,我們發現香港的輸出人才數量一直高於引進的人才數量,且兩者之差有擴大的趨勢。

高端人才保證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除了近幾年高速增長的人才數量,在高影響力人才方面,香港亦位於亞洲四小龍的領先位置【圖3】。比如在世界研究影響力排名前10%的人才中,香港目前在互聯網技術研究的高影響力人才數量處於第一位,在人工智能及金融領域僅次於南韓,與新加坡同排第二位。這些數據說明香港在相關研究領域已經擁有一批優秀的學者,他們的成果在國際上有較高的認可度和影響力。而這無疑對於香港的Web3 發展和金融行業的創新是有利的。

發展Web3 的落腳點仍是人才

 可以看到,香港在Web3 發展的人才方面是優劣並存的。香港的優勢在於擁有一批高端科研人才,而劣勢在於人才的總量較少,且存在人才流失的問題,這些都有可能導致相關領域的人才後備不足,不利於尖端技術的下沉和普及;同時,雄厚的科研力量不等同於成功的市場實踐,如何將論文轉化為技術、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才是香港在Web3領域行穩致遠的關鍵。因此,為了香港Web3 的高效發展和金融行業的創新升級,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增加對Web3 相關領域的教育和培訓投入,提高本地人才的數量及質素。通過在大學、專科學校甚至中小學開設課程,組織講座及研討會、提供相關的實習機會等方式,培養更多對Web3 感興趣且有能力的本地人才,為行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持。

其次,加強與其他地區和國家在Web3 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引進更多的外來人才和資源。通過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參與國際合作項目、拓寬香港在Web3 領域的視野,同時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和資本進入香港市場。

此外,政府都應加強Web3 的宣傳和推廣,提高公眾和社會的認知及參與度。通過媒體、社交網絡、公共教育等渠道,向大眾普及Web3 的相關知識、應用以及法例,提高社會全體對於Web3 的接受度和信任度,為在港的Web3 企業打造更友好的營商環境,從而促進產學研的結合。

Web3不只是一次技術進步,更是一場社會和經濟的變革。現如今全球Web3發展方興未艾,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更須順應時代潮流,利用自身獨特的制度優勢和市場環境,重視相關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及推出更有人才黏性的優惠政策,積極建設Web3生態圈,從而推動金融科技業的發展。

關於研究型人才數據庫

此次文章的數據結果來自人工智能金融實驗室(AIFT)的研究型人才數據庫。該數據庫通過分析學術文章發表以及作者的歸屬地,了解全球的人才流動及不同地區/國家/城市的人才競爭力。

3:香港在世界研究影響力前10%的學者數目(2000-2021年)

作者:楊真菲為香港城市大學實習研究助理;王婧言為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實驗室數據分析助理;王小輝為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助理教授

在此感謝InnoHK、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實驗室的對本文的支援。內容不代表他們的意見。

分享此內容

閱讀更多

非本地生續流失 搶人才多管齊下

地址

香港沙田香港科學園科技大道西 19 號
11樓 1101-1102 及 1121-1123 室

產品及解決方案

人才

工作機會

關於我們

地址

版權所有 © 2023 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實驗室有限公司